【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谈】政治高度、科学机理、时代契合点——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点认识
麦积新闻网:(2025-07-03 14:33:47) 来源:麦积区民宗局 作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家谈”系列活动—之三十一
政治高度、科学机理、时代契合点
——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点认识
麦积区委党校副教授 马向荣
首先,必须站稳“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这一定性表述彰显的政治高度。
1.这一表述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而非简单的民族集合。它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划分(如汉族、少数民族),将全体中国人民视为一个具有共同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国家认同的整体。
2.“国家层面”的定位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首要目标是强化对国家的归属感,通过共享的政治制度、发展目标和文化价值观,将不同民族凝聚为现代国家公民。
3.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从传统“民族识别”政策向“民族整合”的阶段性转变。它既是对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过度强调民族自决权的教训),也是对中国历史传统的继承(如“大一统”思想),更是应对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危机的主动建构。
其次,必须真正理解与掌握中华文明“融合会通”的生成机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很多人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必须深刻理解中华文明。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必须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海洋文明融聚一体的复合型文明。这一复合型文明中的中华地理产生了多元文明,中华制度又保证了多元人文在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共同体内交往交流交融。因此,中华文明不是多元文明对立冲突的结果,而是多元文明以融合会通解决对立冲突的产物。正是在这样的文明生成发展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开始孕育生成。
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华文明“融合会通”的生成机理,是因为,理论界、史学界,甚至不少国人牢固地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正确的、甚至别有用心的描述中国的“史观”。——比如,“内亚史观”下的“内亚—汉地”说,“内地十八省”之下的“游牧—农耕”说,“夷夏之分”之下的“崖山之后无华夏”说,等等,都是用二分法理论叙写中国历史,把“宅兹中国”变成了一个难以说清的“何以中国?”问题。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种牵涉“历史叙述权与话语权”的重大问题,我们已经在日用而不觉中习以为常。其根源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观,对中华文明“融合会通”的生成机理一知半解,甚至不甚了了。
因此,必须在真正理解掌握中华文明“融合会通”生成机理的基础上,不但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到“自觉实体”的历史演进过程,深刻体会“五个共同”深厚的历史蕴意;而且必须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理解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昭示的走向“自信自立”新时代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时代命题与使命。
最后,必须切实把准“铸牢”命题与“高度契合性”视域下“铸牢”与“弘扬”的契合点。
目前存在这样的主要问题:不少研究者没有把二者有机又具体统一起来,缺乏针对性地笼统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泛泛而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似乎放在中国任何一个时代都行,使得“传承弘扬”与“铸牢”形成两张皮,即缺乏时代性与政治性,更缺乏“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拓创新性。比如,宣传地方文化,或不注意“文明生成”重大问题,或缺乏“国家与文明”关系意识。
必须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历史性创新工程。不是喊几句口号,安排几项事务性工作就可以完成的。
也必须深刻把握到,这是中华民族从“自在实体”到“自觉实体”再到“自信自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新布局、中国新智慧!
因此,如果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的关系来讲,必须首先把准以下三点:
第一,二者是个什么关系?
第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究竟“传承弘扬”其中的哪些智慧精华?
二十大报告给了我们答案——“四观”加“一观”,“双精”来定向。
二十大报告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文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四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宇宙观与道德观的贯通彰显了中华文明究天人之际的哲学深度,社会观与天下观的动态平衡体现了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智慧,而超越民族、地域的文明包容性昭示了成四海一家的人类情怀。所以,“四观”不仅体现中华文明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实践智慧,更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风格、内在品质与宏大格局,映射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能够全面揭示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现代意义。
具体的新时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第三,这些智慧精华变成现代“意识”,应该是什么?
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给了我们行动指南——“五观”把舵和“五认同”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为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是加强和巩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