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发展】麦积区元龙镇:科技赋能传统产业 无人机助力花椒采收
麦积新闻网:(2025-07-30 11:56:36) 来源:麦积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董怡凡 褚艳玉麦积区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董怡凡 褚艳玉)盛夏七月,麦积区元龙镇的山野间椒香四溢,漫山遍野的“大红袍”花椒映红了山野,也迎来了采摘的黄金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传统的花椒产业正经历着一场科技变革,传统与现代交织,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绚丽画卷。
在花石崖村,椒农们指尖翻飞,熟练地抢收这片“红火”的财富。椒农郭福生一家穿梭在挂满红果的椒树间,灵巧的手指快速剪下饱满的花椒串。“我种了五亩花椒树,今年由于干旱,花椒成熟得晚些。现在下点雨,进入头伏,正是采摘的好时候。我叫了采摘的工人,采摘下来晾干,拿到街上去卖个好价钱。”郭福生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身旁的竹篮里,刚刚采摘下来的鲜花椒油亮红艳,散发出浓郁独特的辛香。
花椒采摘季的到来,不仅让椒农们忙碌起来,也为周边村的留守妇女提供了大量季节性就业机会。“我早上六点过来采摘花椒,一天能采摘70多斤,挣点钱补贴家用,挺好的。”来自邻村的采摘工黄大姐说。
“我们花石崖村种植花椒800多亩,受干旱以及前半年的霜冻影响,部分花椒有点减产,但整体还算不错,亩产150斤左右干花椒。”花石崖村党支部书记郭建荣介绍,“今年花椒的单价在38到48元之间,一亩能达到6000到8000块钱,收成相当可以。”
而在邻近的冯川村,一场科技变革正在上演。操作员一声“起飞”指令,无人机轰鸣着平稳升空,沿着规划好的航线,轻盈地越过陡峭的山坡和茂密的林木。仅用时3分钟,就将装满鲜花椒的吊筐精准地投送至山脚下的集散点。而过去,这段路程需要壮劳力肩扛背驮,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半小时。
记者在现场看到,椒农将带枝鲜花椒整齐放入特制吊框后,无人机便稳稳吊起货物飞越山丘,直达山下的运输车。整个过程无需人工背运,花椒全程不落地,最大程度保持了鲜椒品质。当载重无人机从花椒林中升起时,围观的椒农们发出了阵阵惊叹。操作员精准控制着无人机将花椒筐吊运至运输车,保证了花椒颗粒的完整度。科技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提升了花椒品质。传统运输中因颠簸、挤压造成的颗粒破损率高达15%,而无人机运输能将损耗控制在5%以内。
“我们无人机吊运花椒非常快捷、简便。我们村的地理位置特殊,山上的路比较险,今天用无人机吊运,非常实用,速度又快又省力,既为群众提供了方便,也为我们增加村集体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冯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冯小刚望着刚运抵的花椒感慨地说。
元龙镇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上乘,产业规模大且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该镇依托花椒优势产业,把花椒种植作为产业兴旺的重点,在花椒种植、产业加工、创立知名品牌等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建基地、改良种、搞加工、创品牌等一系列措施,已初步形成“产、加、销、服务、推介”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道路,花椒产业效益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98万亩。“元龙镇渭河两边1200米海拔以上的区域是花椒的主要种植区,主要品种是大红袍和油椒。每年花椒产量大约两百余万斤,花椒销售额约1亿元。同时,元龙镇也是天水东南部最大的一个花椒集散地,目前单日花椒收购量基本上在10万斤以上。” 元龙镇副镇长马富岗说。
夕阳下,花石崖村的晾晒场上红浪翻滚,冯川村的无人机仍在忙碌作业。科技赋能让这个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元龙镇正以“小红果”撬动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新的篇章。【编辑 姚苗】